... ...
...
...
信息快递

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民办高校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高中生生源逐年减少,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导致目前民办高校招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多数民办高校只完成招生计划的50%左右,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只完成招生计划的一到二成,其办学之艰难可见一斑。

面对如此严峻的招生形势,北京城市学院却如期完成了每年6000名的招生任务,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北京城市学院在傅正泰先生的带领下,未雨绸缪,提前预见,提前布局,靠其多年积累的品牌知名度、逐步完善的师资队伍、灵活的专业设置、连续10年97%-99%的高就业率,顺利地完成了平稳发展,并表现出强大的办学生命力和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许。

引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从1984年傅正泰从清华大学出来亲自创办了北京城市学院的前身海淀走读大学以来,北京城市学院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26年历程。海淀走读大学是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公助性质的专科学校,以民办体制创建和运营,并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吸取了重点高校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996年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试点高等职业教育,成绩突出,受到国家的奖励和表彰。2003年4月,有关部门决定撤销海淀走读大学的建制,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成为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2007年北京城市学院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评审,再次推动了学校的本科教育迈上新台阶。

20多年来,伴随着艰辛和汗水,伴随着执着和追求,傅正泰靠借五万元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励精图治,发挥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创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最成功的代表之一,成为民办高校领域里的一面旗帜。

北京城市学院作为一所教学型大学,以城市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准则,以培养工程师、项目经理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型高级实用人才为目标,设有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软件与信息管理、生物医药、国际语言文化、艺术、现代职业、成人教育、高教自考等10个学部,现共开设25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11000余人,同时开设81个专科专业,学校现有计划内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作为全国民办高校中较早的二类本科院校,北京城市学院超前把握经济脉动,研究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联手,打造名牌专业。

首先,学校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围绕计算机网络、光盘与多媒体、生物工程技术、电子一体化、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科技成果转让、互联网信息处理、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新领域等开设了一批专业。其次,围绕首都的各种人才需求,设置了金融、证券、保险、秘书、(多种)外语、注册会计师、物业管理、社会工作与保障、形象设计、家政管理等专业,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再次,围绕文化需求,设置了艺术、表演、舞蹈等专业。学校立足于培养高科技、高文化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先进性、灵活性,并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服务于首都经济的发展。

名牌重点专业的建立,背后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学校充分利用中关村[8.70 -0.91% 股吧]地区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借助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科大等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学校自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兼职教师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69%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位。本校专任教学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师资力量的多元化为日常教学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质量保障。

学校还秉持“立足我校、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工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的新领域,先后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匈牙利、日本、韩国等二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各类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开拓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也加强了与世界知名高校的联系,推动了校级合作与交流。建校以来,学校共派老师和学生1000余人次,前往3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留学、考察访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展览、学术会议。应邀前来讲学、进行学习交流的海外学者及专家近百余人次,接待的境外代表团组累计150余个,共计1500余人次。学校还和美国、英国等国产业界建立了长期联系,在校生赴外带薪实习和境外就业项目成果卓著。

成熟壮大起来的北京城市学院,现已今非昔比。1984年学校创办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先后租用成府小学分校、万泉河中学、双榆树二中、地质附中等校舍。90年代初,在海淀区政府的帮助下,征用了现为校本部的土地,并于1992年开始建设自己的教学大楼。经过20多年的建设,北京城市学院已有一个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50亩,学校资产总值10余亿元。

找准定位正确认识大学的培养任务

多年来,傅正泰先生把所有的精力不仅放在了北京城市学院的发展壮大上,而且不断总结古今中外先进的办学思想,不断研究中外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民办教育如何继承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遵循正确的办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推动民办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方国家对大学的理解和中国不同。在英语中,大学被称为university,词根是universe,代表宇宙、包罗万象的意思。把大学称为university,含义是研究宇宙、研究包罗万象的知识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研究科学、学习科学知识的地方,注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客观未知世界的探索。至今一些国家仍然按照大学的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的多少、科研力量的强弱来作为大学优劣排名的主要依据,就是这种思想认识的表现。

西方文化对知识的追求和研究,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他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发达强盛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汉语中,“大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是与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答疑解惑的“小学”相对的学问,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称之为大学。《大学》一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阐明和学习光明的品德,在于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在于使社会和人的道德达到和保持最好的境界。

傅正泰认为,《大学》作为中国古代典籍名著,“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它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之深,已潜移默化,遍及至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扎根于每个人的心里,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时间之长,已绵延五千年历史直至今天。《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推动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大学的两种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进步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片面强调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

大学,首要的要求是“修身”,即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核心和根本,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先修身,而后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大学》中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以及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现在,人们把高等教育称之为“大学”,这就是要求学校继承和发扬古代传统文化对教育的要求和思想。事实上,中国的大学教育历来强调如何做人做事,强调道德品质,强调人对社会所负担的责任。历史上岳飞精忠报国的壮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明末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过去的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都把培养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优秀人才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许多革命老前辈都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他们提出了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之所以至今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依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内部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虽然我们也经历过屈辱,但最终都会团结起来,迸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使中华民族昂首挺胸站立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国内一些学术机构也曾根据西方的标准衡量国内大学。傅正泰先生认为这会在社会上产生许多误导,必然引起争议。

对于北京城市学院来说,首先要对学校有正确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其次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正确的培养方案并贯彻执行,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教育和要求。根据北京城市学院自身生源的特点,并不适合做包罗万象的科学研究,不能把培养目标瞄准科学家,不能走精英教育之路。因此,学校成功定位于培养工程师、项目经理为代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既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美德,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成果。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办学之路,也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高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具有独立设置的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学校160多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民办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北京城市学院作为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7%-99%之间,在北京市高教界享有很好的口碑,什么原因使其具有如此高的美誉度呢?

傅正泰介绍说,这几年学校毕业生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山东英才学院新闻官方微信(sdycxy1998)。


电话:0531-88253000 88253001
E-mail: 邮编:250104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英才路2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41号 鲁ICP备10203949号 Copyright©1998-2020